2015年6月14日 星期日

【觀點:】關於作文: 這個題目,學生學到甚麼?

我國中一度強烈崇拜簡媜文藻時期的文章,奉為楷模大量臨摹,但卻又為學得不像自我苦惱。國中是我參加作文比賽的全盛期,幾乎所有送到教務處的比賽公文都會到我手上,簡直就像在打零工。我還拿過第一屆聯合盃的全國佳作,上台北領獎。我已經不記得作文題目是甚麼,但是我記得我寫的是爸爸爬山時背我上山的感恩之情。大抵來說,那種心態應該跟這一波「爺奶假死潮」的心態差不多。
姑且不論爺奶是真死還是假死。我認為學生都很聰明,下筆時必定很能考慮供需。大人明明都知道我每天都是早七晚十(回家後也在念書)的行程,卻還是期待我們有某種深刻的體悟或是人生經驗。所以我們做的就是「創作」-藉由讀過的書看過的文章去模仿那種心情,加以起承轉合劇情化、文藻雕飾華美化,以圖考官歡心。
為甚麼表達思想的作文居然會有「範本」? 就是因為迎合考官口味可以得到功勳,而假如國文老師終日浸淫在古文當中,缺乏其他領域(藝術、政治、哲學)的洞見,自然不會訓練學生的邏輯與深度。而學生在追求功勳的過程,自然會學習如何加強劇情性、如何加強文藻。我追隨過的文學家包括簡媜、王鼎鈞、白先勇、張愛玲。但我不曾為了訓練文章的邏輯性,而去關心新聞與哲學理論。
這是很大的可惜。若我早點知道功勳只是一時,觀點卻是一世,我必會給自己更多的空間去閱讀更多資料開啟視野。若我知道寫作是整理思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,我會以訓練邏輯而非創造感情為目標下筆。
然而台灣教育科目定型在國英數自社已經行之有年,要增加經濟政治哲學藝術並非一日可以促成。我們只能期許學生能好好利用科技媒體,在滯悶的教育體系中自己找到出路。

好文分享:
白斐嵐:輸在起跑點(或是跑錯邊)的文化教育I──有捨才有得http://opinion.cw.com.tw/blog/profile/288/article/295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