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3月14日 星期六

【紀錄】香港中文大學_學術環境座談

不同於擁擠忙亂的市中心,香港中文大學很大,一出地鐵站,就是一座座山嵐。候車亭裡「我要真普選」的旗幟尚未拆下,還有一些黃色貼紙貼在柱子上。不久後校巴來了,我們一行人搭上山去和各研究生會合。
研究生有四個人: 從本科(大學)開始就念中文大學的孫雨濛,還有M field(研究所)開始才念中大的孫宇鋒、王一林、熊郁。
一、學術環境
熊郁認為,香港中文大學的師資算是經濟學領域裡極頂尖的,甚至比港大還好。孫宇峰特別強調「師資」的重要性,甚至在談話一開始就拿了一大疊資料,向我們推薦台大的優良師資,告訴我們如果要來香港念書找哪些老師比較有power,或是對哪個領域有興趣可以找誰。跟對老師,就可以得到有力的推薦信,而推薦信在申請國外研究所時非常管用,畢竟當大家論文水準差不多的時候,接下來就看有沒有connection
由於香港是金融中心,這裡的教育整體而言偏向實務應用。也因為跟大陸關係密切,相對美國研究所研究美國,這裡的研究多偏向中國經濟。資訊流通相對自由,國際化的環境,秀麗的校園,都讓中大成為一個發展學術的好地方。
二、如何走向學術
所有的研究生們一致推薦想要走向學術領域的同學,在大學時期就先跟著老師做研究。就算背景知識薄弱,被老師使喚當雜工,但是至少可以認識各種資料庫,並且累積處理因果關係的經驗,這兩者對於日後自己做研究都有很大的幫助。要跟老師做研究,第一個是看自己有興趣的領域的教授手邊有沒有研究計畫在進行,毛遂自薦;另外是參加論文比賽,找教授做指導老師。
香港的研究所有分兩種,通稱M Phil。第一個是Master Science,只要念一年,念完就可以畢業,偏實務應用,性質接近台灣的MBA。第二個就是Master Philosophy,是真正想要走學術研究的人念的研究所,念兩年,要交論文才能畢業。後面還有PhD,快的話念三年左右。念完大學、M PhilPhD,就差不多28~30歲了。

三、生涯選擇
「對我而言,學術研究是在用一套profound knowledge來幫助我們的國家,幫助我們的民族。」孫宇峰語畢,再加一句 “I’m serious.”
這句話聽起來偉大得不可思議,但或許也是眾多學者共同的理想。從事學術研究是一件很悶,很痛苦的過程。雖然有求知的快樂,但更多的是想破頭想撞牆的苦悶。之所以會從事這一行,大多是出於熱情。熊郁說: 「我們有一個教授跟我們說,他晚上在家裡讀一篇寫得很好的paper,比他出去看一個晚上的電影還要快樂。」
對於要如何確定自己的興趣,王一林建議: 「先跟老師做研究,就可以在過程中,探索自己是越來越喜歡,還是越來越厭倦。」喜歡的話就繼續發展,厭倦的話就跳去業界。而且就像業界重視實習經驗,學界也重視論文,跟老師做研究不吃虧。再者,做研究也不是一條死路,念完博士投入業界的也大有人在。孫雨濛強調,不要對立學術跟業界,這兩個不是二選一。但是熊郁認為,實務經驗不用急著在念書時就累積,可以等到出社會再開始;念書時把握現有學術資源,認真把學術基礎打好,將來無往不利。
至於收入部分,熊郁說: 「這在每個領域都一樣,只要你變成頂尖,都不是問題。」當教授收入不一定就比業界差,況且香港有時還會高薪挖角兩岸三地的人才。

最後,眾研究生給大學生們的建議是,多去探索,多方嘗試並確認自己的熱情。大一大二還沒有訂目標沒關係,畢竟找到興趣,是一種很難以言喻的巧遇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